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08年05月22日

爱心在这里涌动

——市三院全力支援四川地震灾区纪实□张孟君

汶川大地震发生至今,正临生死决战时刻。正如过去的每一次重大自然灾害一样,“5·12”大地震也激起全国同胞内心善良的火花,人性中美好的一面的力量也给我们增添了面对灾难的勇气。为了帮助灾区群众渡过难关,市三院的医生护士们全体行动起来了。他们相信,每一个获救生命,都是一个伟大奇迹,都将绽放出人性的光辉。

捐赠十万善款,彰显白衣天使一片爱心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地震发生后,医院的住院楼、急诊室、办公楼等墙壁上,贴满了献爱心倡议书;住院楼的大屏幕上,也滚动着倡议书内容。5月14日,市三院的党委办公室已经收到善款近10万元。

三院党委副书记沈晓洁告诉记者,四川地震灾区人民的家园尽毁,医院各科室的医生和护士都希望能够为受苦的同胞尽一份微薄之力,帮助灾区的人民渡过难关、重建家园。门诊二支部单长英主任的儿子在英国留学,看到祖国同胞受难的时候,他拨通了家人的电话,希望家人能够帮他出一点力。单主任在自己已经捐过款的情况下,又以儿子的名义捐出了1000元。不止是在职的医生护士们这样做了,连一些离退休的老干部们,也送来了善款。70多岁的刘纯文是市三院的一名离休老干部,在路过时看到贴在院门口的倡议书,老人立刻到办公室,将身上所带的200元钱全部捐了出来。已经退休的化验室的老同志王汉仁,老两口平时在家省吃俭用,在得知四川人民受灾之后,立刻把家里的500元生活费送到了医院。大家都希望这些饱含着爱心的捐款,能给灾难中的同胞带去重建家园的勇气和力量。

献出鲜红血液,我们与灾民血液相连

血液是生命的源泉,由于灾情严重,大量从废墟中挖出来的受难者进行外伤急救时,需要大量血液的支撑。为了让更多的伤员与死神诀别,为了让更多的家庭点燃生命的希望,市三院的医护人员们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手臂。

得知灾区紧缺A型血,康复科的主治医师钱晓红立刻赶到血站。钱晓红去年已经献过血,出于对她身体的考虑,血站的医生劝其注意一下自己的身体,但是钱晓红并没有任何犹豫,还是挽起了袖口,一次性献了400毫升。还有很多护士,在外面的流动血站献完血后回到医院再次献血,2天的时间,医院共采得血液4000毫升。由于江苏的血库已经爆满,许多人不得不只登记了名字和联系方式,一旦有需要,他们将立刻献血。

组建抢救队伍,时刻听从灾区召唤

看到原本鲜活的生命成批成批的倒下,在废墟中被掩埋,在黑夜和暴雨里挣扎,三院医护人员都希望能奔赴灾区抢救那些正遭受病痛的同胞们。5月14日下午6时30分,市三院接到上级通知要求以该院为主力,组建盐城市卫生局赴四川地震灾区抗震救灾第二医疗队,随时准备奔赴灾区。院长单际平立即召开紧急会议,落实人员、设备、药品等问题。

早在接到通知前,已经有科室向院领导发出了请战书,主动要求到灾区去支援。得知医院要组织医疗队,各个科室的医生护士更是积极响应,院办公室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院长助理滕锦楠和相关科室的科主任经过集体研究,当晚8点,精选出了抗震救灾医疗队的12名成员。这12个人中,有骨科骨干医生3名,普外科、脑外科、胸外科、麻醉科骨干医生各1名,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士5名,副院长火旭东主动提出带队。当晚,还迅速列出了医疗物资、生活物资清单。

15日上午11点,需要的100余种抢救药品、器械均已准备好。为了不增加灾区的负担,医院还准备了帐篷和医护人员一星期的食品、饮用水,所有队员都带着随身物品,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出发。这12名队员中年纪最长的45岁,最年轻的才22岁,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庭,有要侍奉的父母,有需要照顾的孩子,有这样那样牵挂的事。可医疗队临时党小组组长吴丽华却告诉记者,所有队员中没有一个人感到为难,大家都以能够为灾区出一份力而感到自豪。

黑纸白字上的死亡人数每增加一个,这世上曾经鲜活的生命就会减少一个;时间每流逝一秒,一条生命得以存活的可能就会减少一分。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阻隔在此时,比任何时候更让人备受煎熬。以市三院为主的医疗小分队,在医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相关科室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带着全院人们的祝福,整装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