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08年04月01日

乐为改革开放鼓与呼

□王洪武

作者近影


图为王洪武部分获奖证书。


我为党报党刊写稿已近50年,尤其是1978年以后的这许多年,更是写稿用稿的“高峰期”。其中大量稿件都是为改革开放鼓与呼的。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之际,我不由想到这样一些稿件,顺便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我所在的西荡农村:明明田多劳少,加之地低湿度大,霜期来得早,不适宜长双季稻。可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县里每年还是往下压。结果,老百姓花了不少力气,用了不少工本,不仅双季稻“入不敷出”,还妨碍大面积中晚稻田间管理以及麦子的及时播种,这三熟的粮食总产,反而没有长得好的两熟的多,干部群众将此举生动地比为“三三进九,不如二五一十”。在批判长官意志的讯息刚出时,我立马以此为素材,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赶写了一篇近4000字的质疑文章《九大于十吗》,秘书看了连连叫好,但怕捅下漏子不敢盖章。为不致连累别人,我就在稿件上写上“文责自负”4个字投进了信箱。不久即被中共江苏省委《群众》杂志在1979年第1期刊首用出。尽管我个人受到“县太爷”的严厉训斥,一度影响了仕途,但稿子深受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产生了强烈的震动。更令人欣慰的,就此以后,压长双季稻的做法扭转了,大家都夸我做了一件大好事。同年《群众》11期又刊载了我一篇题为《澄清真理标准上的糊涂观念》的长篇论文,文章从“批判过的东西也要实践检验”、“权力不能同真理划等号”等几个方面,摆事实,讲道理,肃流毒,分是非,为粉碎“四人帮”不久后的思想解放运动起了一定的催化推动作用。

由于我写了诸如《九大于十吗》、《三与三千》等杂文小品,一度让我在一些人眼里成了个专会“挑刺”的主儿,给我人生道路平添了坎坷。其实,在报刊上登载批评性稿件,也是为帮助有关方面改进工作,是好心。正如一位资深报人在给我一本杂文集所作的序言中所说的:洪武的文章,并不都是金刚怒目式的呐喊和批判,相当大一部分的篇目,是对新时期以来党和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赞颂,是对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新的思想方法、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念的发自内心的歌咏,对党的基本路线及其方针政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之情,充盈于字里行间。有些报道,所产生的作用还是很大的。

譬如,1982年底,我在采访中获悉:地处湖荡水乡的大纵湖公社何吉5队农民戚太林,为方便群众,也为自己增加点收入,花800元钱,买了一条水泥船和一台柴油机,并在船上安装了船篷座位,开起了何吉至毗邻小镇沙沟的客运船,这事儿在今天看来,根本说不上嘴。而在当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才没多久,虽然沙沟镇已有了一班开往北宋庄的客运船,但一些人还心存余悸,觉得人家搬运站是个集体单位,搞客运没事,小戚个人搞客运想发财能行吗?为帮大家明确认识放心干,我写的《私人买船搞客运,水乡新添方便船》很快在《盐阜大众报》上发表了。没几天,《新华日报》又在头版头条做了转载,省委领导看了欣然批示,说这是乡村农民冲破左的束缚而迈出的可喜一步,是思想观念的一个重大变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当即让省交通厅的两位厅长带上省电视台的同志,专程来慰问戚太林,将小船披红挂花拍了电视。来人还透露,全省私人搞客运的戚太林最早,夸他为全省交通改革闯出了新路。于是,这条小船有了“全省第一船”的美名。一时间,不仅大纵湖,附近的水乡农民都纷纷效仿,开起了四通八达的客运船。继而,个体中长途货物运输船以及客车、货车等在各地风起云涌,且规模越来越大,可谓舆论支持“一船先行”,拨去云雾“万舟竞发”,许多农民由此走上了致富路。我报道的农民时保发《偏僻荒滩安家,承包养鱼种瓜》、《副经理徐春玉主动申请留职停薪,联合六户社员承包荒圩》《聂村三队稻田试育鱼种获得成功》、《干部带头,家家养猪》、《为帮承包户给麦田化学除草,青年农民单东华千里奔波热情传技》等新闻,大多被评为省、市好新闻。在那个特定时期,这些稿子确实都起到了很好的释疑开路作用。

随着乡村农副业生产的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乡村工业便提到农村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1983年,义丰乡蓬勃发展的乡村工业引起我浓厚兴趣。在《盐阜大众报》的支持下,我夜以继日采写了16篇《义丰踏出了一条乡村工业之路》的系列文章,报纸连续用4个整版作了报道,并配发了《改革则进,改革则活》的评论。那《翅膀硬了就让飞》、《让供销员挑大梁》、《五个钟头上班,三个钟头上课》等改革做法,至今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此后采写的7篇关于盐城郊区乡镇工业长篇系列纪实通讯,从企业规模、结构调整、技改投入、市场营销、经济效益、政府服务以及发展前景等角度,全方位地报道了全区发展乡镇工业的经验。记得这几篇文章的标题分别是:《希望的新星》、《一着下活满盘棋》、《展开腾飞的翅膀》、《牵住市场“牛鼻子”》、《围绕效益做文章》、《同台齐奏服务曲》、《扬鞭跃马再登攀》。不少读者看了都说深受启示和鼓舞。

与此同时,我还报道了大量的企业典型和先进个人典型。如;《义丰乡办厂产品第一个登上南极》、《把质量考核指标定在百分之百上,秦南红星电容器厂产品质量列全省同行第一》、《市羊毛衫一厂“均势可比法”开创了企业新局面》、《依靠科技进步办出特色,大冈鞋机业折桂全国》、《股份制在盐城郊区乡镇企业悄然兴起》等等,都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介绍董加耕、陈汝祝、黄利林、高井龙、金德贵、王宇、王长发、王卯东等数十位先进人物事迹的通讯、报告文学,登上了全国多种报刊并大多选上了有关专集。值得一提的是,义丰乡大范七组,有好多年由于工业办得好,人均纯收入一直居全市第一。《盐阜大众报》除了平时,还在每年元旦或春节,在头版套红予以报道。每次我都按期交稿,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为使改革开放步步深入,我坚持注意抓住身边的一些苗头问题,用手中的笔,深入及时地做好化解工作。比如,在满足农民要求实行大包干责任制的改革中,开始,有些干部以不要“一刀切”为由,卡住一部分队还搞定额计酬、联产到组等“小呼隆”。为此,我写了《“一刀切”小议》的杂文,论述了只有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责任制形式的比例再大也不叫“一刀切”的道理。然而,有些干部又以建立大包干要批准为由,继续“卡”住不放。于是,我又写了《搞大包干要批准吗》的杂文。此后,有些干部虽然对群众要求搞大包干不“顶牛”了,但又放起“羊”撒手不管了。针对这个问题,我又及时写了《顶牛、放羊、上马》、《有“制”还要有“志”》等杂文,并同时报道了《人欢鱼跃》、《饼店飘香》、《芦荡铁人》、《徐步发一包就发》等先进典型,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大包干给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机,一些原来思想不够解放的同志也一步步提高了认识。

改革开放越深入,成果越喜人,我的写作热情也越高。近些年,先后写出了《用上小金碗》、《澡桶“退休”》、《水乡车趣大路歌》、《兰花传奇》、《老人与鸟》、《越活越年轻》、《说话的自由》等七八十篇讴歌改革开放的散文和体会文章,有30多篇参加各级征文竞赛获了奖。以上这些,可算是我做通讯员的一些工作回忆,更是改革开放前进脚步的真实记录。我是个业余作者,文化水平也不高,中专毕业。为什么能坚持几十年笔耕不辍?说实话,开始是兴趣,写上路就是乐趣,重要的还有个志趣。想想过去过的艰苦日子,看看今天的幸福生活,不都是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吗?我没有别的本事,只会动动笔。凡看到、想到与改革开放有好处的“要说的话儿”,我就要去写,不“吐”便不“快”,这已变成了志向和责任心。社会在发展,改革开放无穷期。我将不遗余力,继续为这伟大事业鼓与呼,直至鼻子没风,吾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