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0年06月03日

光脚,不“穿小鞋”

□邵玉田

据说,抗日名将吉鸿昌当年镇守陇南,曾在天水办过一次武术大赛,最后的奖品竟然是一双清水麻鞋。古人有“革皮之良,莫贵于麻”之说,故奖励麻鞋应该是一种尊重。

然而,社会上众说纷纭的“穿小鞋”则是另一种意思。

某天,你得罪了人,明里不说,暗地里送你一双(给你使个绊);被人误解,他心胸如豆,逮住机会抛出一双(解气);比如得罪的人是你的头,在人家手下,捧人家饭碗,就得看人家脸色,顺着人家的呼吸喘气。再则如果连个“溜须拍马”都不会,那么,穿小鞋就是你的宿命。在这个世界上,我估摸着没穿过小鞋的人少之又少。那种小鞋,肯定的夹脚——十趾连心,脚疼,心更疼。给人穿小鞋,如同唐僧念给孙悟空的一道紧箍咒,成了一些人坐稳屁股底下那把交椅、掌控局面的一个重要“法宝”。

应对穿小鞋,关键在调整思维方式,概括现实有四种:一是承认现实。理由是:“穿小鞋”为一种社会现象,难以避免。没有穿过的人,虽属幸运,但这样的人生,如云遮月,不够圆满。于是,不再痛苦,不再悲伤,学会了隐忍。二是阿Q精神。不以为愤,反而感谢领导给了自己一个深度体验人生的机会,美滋滋于“吃一堑长一智”,误以为:可赢得今后为人处世更“聪明”之举。三是“削足适履”。以“精神自残”的方式,保持与小鞋尺码的一致性,忍辱负重,委屈求全。四是光脚,不穿小鞋。坚信自己,维护自尊,不因“小鞋”忘记原则,更不因“小鞋”而丧失人的品德和操守。

现实四种,无法褒贬。任何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无论你这一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喜怒哀乐,只有自己体会,自己最清楚。即便历史上那些深邃、睿智、犀利、咄咄逼人的博学君子或才高八斗的名流雅士,于政治舞台碰上了“穿小鞋”那一档子的事,也总逃脱不了“火爆进入,伤感退出”的结局。陶渊明曾断断续续做过小官,不是缺才气,也不是没有做官的能力,就因为所见所闻的龌龊事,他唯独最恨被人“穿小鞋”,于是就愈加惦念那安静的田园。然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无与伦比,《桃花园记》也娓娓动听,有人说这是一种幽默构思,有人则认为,这只是失意后的一种临时精神填补。

晚清李鸿章,这一辈子大红大绿伴随着大青大紫。表面上看活得有头有脸,风光无限,而内里却受够了苦,遭足了罪,活得那叫憋屈、窝囊,像个整天遭打遍体鳞伤的伤号。他时常陷入各种矛盾的中心,有穿不完的小鞋,在夹缝里求生。每当大清国外事遇到了麻烦,面临危机,总是由他这个衰翁出来收拾残局,最终成了丧权辱国的“签约专业户”。

看来,退让逃避,不是办法。委蛇隐忍,会导致丧失人格和气节。

而我,倒是赞成苏轼应对穿小鞋的办法:屡屡被贬,厄运不断,却毫不在意。“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淡忘功名利禄,无所谓官大官小,只要能让其做些于老百姓有利的实实在在的事就行。因此,苏轼无论官拜为相,还是贬为小吏,都在忙乎着如“兴水利、除葑田、浚西湖、筑苏堤”这样的事情。为人为官,如果都能修持到这样的境界,他还在乎“穿小鞋”这等的破事?

记得,当下最雷人的一句话:“我光脚,何苦介意穿鞋的!”话虽平常,骨子里却有一股豪气和傲气,可谓铁骨铮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