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08年01月05日
喜看农民文化“高消费”
——楼王镇文化建设的调查
沈杏凤 胡兴扣
在不久前落幕的风韵之都·2007盐都文化艺术节上,楼王镇一举夺得了开幕式民间文艺表演最佳演出奖、“华兴杯”新农村新题材新作品文艺会演表演和创作一等奖、新校园新风貌推新人文艺会演表演二等奖。同时,该镇仁和村文化室和楼王中学获评“十佳村居文化室”、“十佳校园文化单位”,王国珍、束玉殿、王汝璋分别被评为“十佳文化中心户”、“十佳民间工艺师”、“十佳文化标兵”。此外,该镇还获得了优秀组织奖。这一连串的荣誉,是该镇重抓文化建设而收获的喜人硕果。
近年来,作为“省群众文化先进镇”、“省体育工作先进镇”的楼王镇,在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的同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深入广泛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全镇干群齐心协力地谱写了一曲文化事业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大合唱”。
三级联动,为群众办好“文化家”
[调查]文化阵地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楼王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镇、村、户三级文化网络为依托,积极创造条件,不断加大投入,强势推进文化阵地建设。
抓好镇级文化阵地建设。该镇腾出了20间政府办公用房,挤出30多万元资金,进行高标准改造装修,将老政府办公楼改建成农民文化活动中心。投入200多万元,开发新建了广电中心。采取个人捐献、集体管理的办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兴建了万册图书馆。镇党委书记卞生兵还多方联系,从浙江大红鹰集团争取到价值1.3万元的图书。原《新民晚报》总编丁法章也向该镇捐赠了2500册图书,为家乡人民奉献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加强村级文化阵地建设。该镇开展小康文化示范村创建活动,每个村居都有一个5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动室、一个藏书在1000册以上的图书室、一个面积在6平方米以上的阅报栏和黑板报、一个专业或兼职的文化宣传员、一个可供群众上网的“电子书吧”。目前,全镇30多个单位都建起了职工俱乐部,17个村居全部建成了村级文化大院。8个村居还建成千册图书村。城头村藏书达5000册以上,建成了市级小康文化示范村。该镇还积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投入100多万元,在全区首家整体推进农民健身工程。17个村居新建了篮球场、乒乓球室等农民体育健身设施。文化大院的建设,满足了群众就近娱乐、休闲的需求。
推动文化中心户建设。该镇考核确定了30个文化中心户,做到标识、制度、管理“三统一”。同时,积极发挥文化辐射效应和文化带头人作用,做到“村有特色、户有所长、以户带村”,带动周边群众踊跃参与文化活动。文化中心户张金楼投资200多万元,建成了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世纪苑”娱乐城。王荣购买了2万多元的乐器,组建了民间乐队,不但多次在市、区比赛中夺魁,还应邀赴新加坡巡回演出;公兴村村民成立了全省首家村级农民集邮协会。三级文化阵地网络的构建,满足了群众求知求乐需要。
[点评]在农村文化设施普遍匮乏的现实背景下,农村群众盼望有自己一方心灵乐土。楼王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在让群众鼓“腰包”的同时,时刻不忘帮其富“脑袋”。他们没有急功近利,而是确立了“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也是政绩”的理念,把文化事业放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建好文化娱乐活动场所、为群众办好“文化家”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因如此,该镇在经济工作亮点频现的同时,呈现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的喜人局面。
多管齐下,让群众干起“文化活”
[调查] 文化阵地要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来显现其功能和价值。为此,该镇在建立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文艺队伍上狠下功夫,切实关心文化工作者,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得到强化后,该镇大型活动常年办,小型活动不断线。
每逢元旦、七一、十一、春节等重大节日,该镇文化站就会组织骨干力量,赶排文艺节目,深入村居、厂企和学校,以知识抢答赛、书画技能赛、文艺会演、新故事会讲、民间舞蹈、歌咏会等多种形式,送戏、送文化、送科技下乡,力求让不同层次的群众都能享受到一份精美“大餐”。
重点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是该镇做大做强文化“名牌”的重头戏。作为远近闻名的“民舞之乡”,该镇每年举行民间文艺节目会演,让干群常常欣赏到喜闻乐见的舞龙、舞狮、踩高跷、打莲湘、荡湖船、跑旱驴、扭秧歌等民间艺术表演。该镇莲湘表演队还代表全市参加了江苏省全民健身新优项目展示活动,并荣获了新编奖。在2006年的全市元宵节民间艺术广场大赛中,该镇参赛的旱马、莲湘表演队双双获得优秀表演奖。莲湘、旱马还申报了“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元宵节举办灯会、农民文化艺术节,吸引数千群众积极参与。
注重提升文化品位,是该镇文化活动不断创新的力量源泉。近年来,该镇自编自演的小戏《铜锣声声》、《夜宿槐花店》、《渔家生意人》和舞蹈《沂蒙颂》等先后参加了市、区调演,并获得创作、表演一等奖。其中,《铜锣声声》还被市淮剧团搬上舞台,在省电视台《潇洒今宵》栏目中播放。中央电视台《文化生活》节目的编导也专程来到该镇,拍摄了有关民间舞蹈特色方面的专题片。书画及剪纸、铁艺等民间艺术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镇书法协会会长陶道和的书画作品先后在“红军杯”全国书画大奖赛中荣获一等奖、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全国书画大奖赛中获得金奖,他的多幅作品被选送赴日参展,并被中国红军纪念馆、毛主席纪念堂收藏。
该镇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的同时,还着力为基层送上视听“盛宴”。有线电视实现了“组组通”,仅2007年就新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500多户,一年发展数是前5年的总和。电影“轻骑兵”坚持常年送影到村组,村居年均放映多达19场。
[点评]该镇经过多年的文化积累,已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参加文化娱乐活动已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该镇党委、政府一班深知,农村文化生活重点在于活动,在于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质量,在于群众的积极、广泛参与。举办文化娱乐活动的目的,就在于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让群众在活动中获得愉悦;就在于不断拓展群众的文化视野,让他们参与文化活动,并在活动中提升自身的文化欣赏能力,从而达到丰富文化生活、提高文化品位、提升生活质量的要求。
多元投入,让群众成为“文化人”
[调查] 楼王镇镇、村干部深谙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重视文化生活对新农村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把群众的文化娱乐当成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去抓。
投入精力搞好文化建设。该镇从强化组织领导入手,镇、村、单位都成立了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并落实一名负责人具体负责文化事业的规划、落实和管理工作。村居、单位还相应配备了图书管理员等文化事业管理人员,明确责任,量化考核,从而保证了文化事业发展具体工作有人问、有人做、有人管,全镇文化事业已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该镇开展各项文化活动,镇、村干部在台前幕后当好策划和组织者,每次活动都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要使群众成为“文化人”, 仅仅依靠投入精力是不够的,还要有经济作支撑。该镇把文化事业纳入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定期会办文化事业,把建设先进文化摆上十分重要的位置,提出了在全镇大力开展“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镇广大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总要求。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对文化工作予以重点倾斜,建立和完善了文化发展基金会,每年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超过了文化事业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1%的要求,今年更是达到了1.8%。
镇容村貌建设也是该镇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去年以来,该镇投入500多万元,实施了城镇建设8项重点工程,美化、绿化、亮化、香化镇村环境,扮靓建美盐都西大门。投入100多万元,对文昌公园进行全面改造,全力打造集书画展览、文娱体育、园林绿化、游乐休闲于一体、具有水乡特色的民俗文化公园。整洁、美观的镇容村貌与现代文化设施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相得益彰,充分展示了新农村的蓬勃生机和充沛活力。原《新民晚报》总编丁法章回乡探亲时,了解楼王文化建设的情况后,颇为感慨地说:“没想到乡镇一级能对文化工作如此重视,真没想到家乡文化建设能够取得如此成绩!”
文化楼王、魅力楼王,风景这边独好!
[点评]文化建设是一个整体概念,需要“地方长官”有长远的眼光和积极的筹划。农村文化建设不能心血来潮,要有人力和财力的强劲支撑。文化建设关系群众的身心健康,关系长久的生存环境,任何的忽视或短视都将造成精神的荒芜和浑浊。慧眼独具的楼王人坚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宁可在办公经费上“卡了又卡”,也舍得在文化事业上“大把大把”地投入,他们在活跃农村文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凝聚了民心,为推动楼王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