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5年02月05日

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散章

□ 邵玉田

岁月从指缝中无声地滑过,细算起与徐春延老先生那种温暖亲切的情感,已长达二十四五年之久了。1986年底,我从县供销合作总社调至盐城市郊区政府机关,时任副区长的徐老是我的顶头上司。之后,他到区人大常委会任常务副主任,我在区政府任办公室主任,依然一如既往地得到了他的关心和培养,这种情缘值得我终身铭记。

正因为我们太熟悉了,所以,日前几位老同志将他撰写的厚厚的一本《林下随笔》交到我手中时,我没有感到一丝的惊诧。我以为,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徐老属于那种有儒雅之气的领导干部。他虽然出身贫苦家庭,参加革命工作以后,他坚持把读书融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无论是在政府还是在人大,工作中,我见过他处理的许多文件,他的那些批注和意见,不仅具体、细致、严谨,而且有典有故,幽默风趣,总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核心价值观,是要经过了一个不断学习、长期积累的过程才能够形成的。徐老在职时,一身正气,公平公正,坚守原则,一丝不苟;他坚定信仰,践行誓言,一字一句都落实在自己的一举一动上;他公私分明,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对下属却有情有义,关怀备至;他幽默诙谐,和善真诚,方法婉转,既不媚上,也不压下……所有这些,与他平时认真看书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历练是分不开的。与他坐在一起,能够感知身边有一种风骨和气节的存在。

由此,自然而然,我把他的这本《林下随笔》,称之为是一本闪烁着哲思光辉的散章。内容包涵了道德修养、时势认识(是非标准)、人生哲理、读书心得、清廉养性等诸多的话题。全集近240页,460个章节,有其独特的个性。说它是散章,里边的话题涉及社会、政治和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其中的文字,每一篇都可以独立成章。语言虽然精短,蕴意却非常深远,而且观点鲜明,引经据典,耐人寻味。像往事的记载,但仍有时代的气息;有历史的回顾,又不失为当今的赞与叹;既有对现实生活中爱与恨、美与丑、善与恶等问题的深入的独立的思考,也有温暖亲切、厚重唯美。捧读的感觉,就像亲人们之间聊天、谈心一样,在享受天伦之乐,有一种品性的滋养。从他的作品中,可以让人去读懂“文学即人学”的内涵,品出“人品即文品”的味道。以其强烈的文字冲击力感染着读者,继而在读者的心灵深处荡漾着一阵阵涟漪。

徐老的这本文集,十分耐读,而且读来觉得咀嚼有味。

原因是里边的文字凝结着作者本人的艰难与曲折。往白了说,这里边有他的人生轨迹,是他人生经历的一种总结,凸显了作者的情感体验和思想的意蕴,非常值得珍惜。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他用心写出来的文字,无不跃动着思想的光辉。

当然,也许有人对于这样的写作,会有些不太适应。误认为,与那些程式化的文章相比较,可能缺乏结构的完整性。但古人有言——文无定法。对于文学写作,记得巴金老人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最大的技巧是无技巧”。徐老没有与“文学大家”比肩的想法,咋一看,是那种闲时走走、看看、想想、议议的闲言碎语,而实质上,内容已包括了传统国学的诸家思想,完全称得上是“真善美”一种思想的领引。尤其在许多篇幅里,贯穿了他对“人生而有欲”的阐述,“欲”是一种顽固地要求满足的力量。他的观点:人当“能够适度控制自己的欲望,遵循重视生命、人格的原则而行动”(摘自《欲望》)。

故,文章之法,生命之法,自然之法,天理也,道也。如果我们以这样的观点去看待他的作品,我以为其他的并不是很重要了。

徐老退而不休,一方面坚持为公益事业发挥余力,另一方面又兼任盐都诗社的社长一职,将一大批退休的老同志聚集在一起,既是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同时又寄情诗词,歌唱祖国,讴歌时代,抒发感恩盛世的家国情怀。徐老年轻时就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退休后更是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激情喷涌,几乎每一期诗刊都有他的新作。比如文集“桑榆夕照”中的《老年自贺》、《自勉》所表达的“年逾花甲欲何求,潇洒人生自运筹”和“劝君莫作周公瑾,遇事常吟不气歌”等等,无不是一种豁达大度的人生观的体现。一首《鹧鸪天·咏农业丰收》,既是吟唱了国运,又表达了民声,充满了对这个时代和美好未来的炽热情怀。

古县盐都景万千,

农村秋色更芳妍。

无边金谷吨粮亩,

一片银花万顷田。

忙选种,喜开镰,场头脱粒抢晴天,

人勤地沃夸高产,

处处高歌大有年。

因此,我常常把徐老看成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他有着深厚的生活积淀和高雅的生活志趣,又有着对人生的深深思索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这本文集,应该是他生命的散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