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2年01月19日
童言无忌
□刘庆宝
每逢过年,大纵湖水荡一带人家都要写一幅“童言无忌”贴起来。
渔民常年在水上作业,没有固定的住处,船上住家不够宽敞,中舱里睡觉,船头堆放捕捞器具,只有船艄成了厨房兼客厅。渔民特别崇敬灶神,在船艄的锅灶旁摆设了灶神位置,常年供奉。灶神两边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上天言好事”,下联是“下界保平安”。
灶神也称灶王、灶君、灶王爷、东厨司命等,在诸神传说中是司饮食之神,后督察各家大小人口的善恶,每到腊月二十四就上天庭禀报。这灶神清廉公正,是非分明。有句歇后语叫:“灶神上天———有一句说一句。”每年腊月二十四晚上,家家户户都忙着送灶神上天,姓赵的则在腊月二十三晚上。据说,送灶是宋代流传下来的。当时的皇帝姓赵,就定下了“君三民四”的规矩,还有姓宋的也沾了时代的光,与姓赵的同在腊月二十三送灶。送灶神不需鱼肉果品什么的,只盛一个早饭碗就行。用新收的糯稻米煮一碗饭,在碗头上放上大枣、小枣、白果、栗子和圆眼,意在“五子登科”。到了三十晚上撤了换上聚宝盆,恭奉灶神回家。后来,部分渔民虽然上岸定居,但这一风俗至今仍在水荡地区流传。
“小把戏”天生的口无遮拦,无拘无束,甚至能做出些恶作剧的事来。这时,孩子就会到父母的训诫:“灶神爷看着你呢!”一听这话,“小把戏”舌头一伸,做个鬼脸溜了。有个儿子问父亲:“天有多高?”父亲答不出,儿子说三天路程。父亲生气地说:“胡扯!”儿子却认真地说:“灶神爷上天来回六天嘛。”父亲笑了,儿子想象丰富,而且灶神上天了,“小把戏”也该放假几天。
不过,到了三十晚上接灶神回家后,“小把戏”就要上规矩了。家长们先是写“童言无忌”贴在墙头上向灶神爷打招呼,小孩说话不当回事,不必认真;再在“小把戏”身做文章:三十晚上睡觉前,给“小把戏”一把糖果,叮嘱再叮嘱,第二天说话前先吃糖,说出的话也是甜的;起身前,吃了用红枣、红糖泡的“元宝茶”才可穿衣起床。因为,“小把戏”吃了元宝茶说话做事就无忌了。
可是老人还是忌讳的。有一孙子想爷爷的压岁钱,一大早就把“元宝茶”送给爷爷。爷爷很高兴,吃完了就给孙子一块钱压岁钱。孙子尝到了甜头,又给爹爹倒茶,问:“爹爹喝了不?”爹爹回答:“活(喝)呢!”爷爷把茶喝了又给孙子一块钱。孙子以为爷爷高兴,喝一碗茶就能赏一块钱,没等爹爹喝完又接着倒,还兴致勃勃的问爷爷喝不喝了。爹爹老了怕死,不敢说不活(喝)了。就这样喝到中午,爷爷肚子喝鼓了,忍不住了,就骂了:“小畜生,你想谋财害命不成?你看看爷爷的肚子,快像鼓了。”
也有大人鼓动“小把戏”说吉庆话。有一家过年把饭煮生了,儿子鼓起嘴说:“饭生了。”父母一听,高兴得不得了,要翻(饭)身(生)了。初一早晨吃圆子茶时,儿子又叫了起来:“头发,圆子里有头发。”这又是个好兆头:头一家发财了。果然,第二年种粮收成好,养猪大如牛。邻居知道了这一发财的秘诀,第二年过年也模仿,把饭煮生。吃饭的时候,父亲问儿子:“咋样?”儿子回答:“生饭。”父亲一听,心里不高兴,深翻啊,要到那一天?父亲不甘心,在大年初一早晨吃的圆子中放了头发。第二天早晨吃圆子时,父亲故意把掺有头发的圆子盛给儿子。儿子吃到头发叫了起来:“毛,人毛。”父亲一听,五肚子来火,又不好发作,把头发说成“毛”,多不吉利啊。
如今,“小把戏”入学早,懂文明,讲礼貌,不会说出让大人窝心的话。更重要的是,现在靠劳动致富,即使还写“童言无忌”,也不过是应时应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