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0年01月07日

盐都答卷,一年更比一年好

□王迎春 陈恒林

回眸2009,盐都承载着省、市主要领导的殷切希望———

省委书记梁保华、省长罗志军又一次亲临盐都视察指导工作,对盐都又好又快发展寄予厚望;

市委书记赵鹏、市长李强对盐都的发展格外关注,勉励盐都迎头赶超创特色、争当发展排头兵。

盘点2009,盐都交出了一份空前精彩的圆满答卷———

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8亿元,分别增长13%和35.4%;财政收入延续了“三年翻两番”的增长势头,财政总收入达30.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15.7亿元,分别增长33.5%和42.2%。跻身苏北40个县(市、区)前五强,并位列苏北列统城市区第一。

凭着实干的精神、创新的举措,盐都人闯出了一条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独特路径。其发展之快、质态之优、潜力之大,令人振奋。区委书记李纯涛说,谋事在人,成事更在人。盐都的发展,得益于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得益于有一个超前务实的发展规划,得益于不断完善抢机遇合力建城、建产业招商选资、兴园区非高即特、重点镇特色赶超、大企业资本运作、用干部项目导向的工作方略。

重点突破:力推盐都“动车组”实现弯道超越

盐都的超常发展,凝聚着盐都人非凡的胆略、过人的智慧和深谋远虑的前瞻性眼光。仔细分析财税报表,不难发现,盐都的重点镇、特色镇和以风电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和中小企业创业园为主的经济主体区对全区财税收入的贡献份额达到80%以上,有力助推了全区经济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中呈现逆势上扬的态势,并使盐都区域经济这趟“动车组”成功实现了“弯道超越”。

依据“一业做强、特色赶超”的战略思路,各镇围绕有规划、有园区、有龙头、有品牌的“四有”要求,培植、做强特色产业。如今,全区镇级经济生机勃发,内生动力强劲。14个镇财政总收入三年增长3倍,占全区财政收入的比重也由35%提高到41%。大冈镇、张庄街道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7个市级重点镇中有4个财税超亿元、有3个超5000万元;福才村、潘黄居委会填补了财税亿元村居空白,全区亿元财税大户倍增至12个。

重抓经济主体区,则是盐都培育强势财税增长极的战略选择。随着大市区向南、向西挺进,区委、区政府一班人敏锐地认识到,地处大市区城南片区的新都、城西南片区的新区、城西片区的潘黄和盐城高新区的西区,集中了全区80%以上的大企业、大项目,理应成为名符其实的经济主体区。

“经济主体区兴则盐都发展兴,经济主体区强则盐都实力强”。盐都确立起“用开发区的理念统揽新都、新区、潘黄、西区四块发展”的战略思路。经济主体区各板块,围绕发展定位,发挥比较优势,搞好分工协作,实现互促共赢。新都围绕城南新区规划,合力打造城南中心商贸区和以职教园为基础的科教集聚区,加快建设新主城区“城市客厅”和盐城“第一门户”。新区围绕城西南片区发展定位,走“规划引领、精品开发、产业支撑”的发展之路,提速推进东方汽车广场等服务业“五个一”工程建设和高端纺织、汽车配件等都市工业发展。潘黄围绕城西片区规划要求,按照“轴线开发、节点辐射”的思路,加快建设集居住、商贸、物流于一体的生态型高尚宜居区。西区则围绕着高新区产业规划,提速推进火炬路、飞翔路、青年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先进制造业及与工业项目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努力形成大企业集聚的“群象效应”。

2009年,合计面积仅为全区八分之一的四大经济主体区板块,却创造了占全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近60%的奇迹,成为盐都“动车组”跨越争先的“主力军”和带动各镇发展的“火车头”。

高新产业:铸就盐都转型发展新引擎

作为后开发地区,如果按照常规发展思维,只能跟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步人后尘。“要干就干第一,要争就争一流”。只有这样,才能超人一拍、快人一步,赢得发展的主动权。盐都打造世界级风电产业基地,生动诠释了这一点。盐都抓住华锐风电一个大项目,就是抓一个大产业;抓住了华锐风电一个大项目,就是造一个特色产业园区;抓住了华锐风电一个大项目,就是建造一座“工业城”。有了大项目,就有了与国际先进技术对话的权柄,有了让地区产业结构发生脱胎换骨变化的资本,更有了在世界市场中配置先进发展要素的底气。

目前,盐都已形成了以悦达纺织为龙头的纺织业、以锐毕丽为龙头的信息产业、以华锐风电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和以重庆啤酒为龙头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四大主导产业基地。加快形成了集群分布、分工明确、相互支持的完整产业链和特色优势产业体。相关产业的提速发展,还扩张衍生出两大特色园区———风电产业园和信息技术产业园。华锐风电的风电机组于2009年5月中旬批量下线,6月起就开始缴纳税收,全年超过1.05亿元,成为盐都首家纳税超亿元的企业。

如今,盐都人已经摈弃了漫天撒网的招商模式,而是沿着产业链,精确“锁定”客户群。全年共引进实施超亿元项目65个,其中服务业项目17个,盐城中小企业园已有50个项目入园。高新产业的迅速崛起,奠定了盐都工业强区的扎实根基。盐都人用世界眼光、超前的谋划,在项目建设上为自己打上清晰的“省内坐标”、“国内坐标”乃至“国际坐标”。沿世纪大道西行,跃入眼帘的是鳞次栉比的厂房、纵横交错的大道,其间还有错落有致的绿化带。高新区36.7公里主次干道循环贯通,国内一流、占地10平方公里的江苏华锐风电产业园和6平方公里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已见雏形,华锐风电盐城产业基地、莱迪斯特SMT入选全省100个重大产业项目,国内最大容量的3兆瓦风电机组在盐都如期下线,投资18亿元秦川增速机等一批风电产业配套项目落户开建。

选准一粒“种子”,就会育成一棵“参天树”;播撒一片“公孙果”,就能收获一片“摇钱树”。2009年,盐都区纳税超千万元企业增加到30家,其中华锐风电、华兴集团纳税双双超过亿元,打破了盐都长期没有亿元纳税企业的沉闷局面。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6家,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高效农业总面积突破30万亩,覆盖率达38%;建筑业建安产值达85亿元。

“盐都创造”:力促盐都经济华丽转身

“2009年意料之外的水污染事件,着实是一道让我们无法逾越但必须全力以赴、审慎对待的附加题。”盐都区委副书记、区长崔浩这样说。

而正是对这道附加题近乎完美的应答,彰显出盐都人对经济又好又快之“好”与“快”辩证关系的科学把握,对以自主创新为内核的“盐都创造”的孜孜以求。正是这个“盐都创造”,才有效促使盐都经济在金融危机和污水冲击的内外交困中实现了华丽转身。

变坏事为好事,变被动为主动,盐都人硬是靠积蓄已久的非凡勇气,演绎了一道“变不可能为可能”、惠及子孙的惊世传奇。去年3月份的水污染事件发生后,盐都响亮地作出了创建苏北首个“无化工区”的郑重承诺。痛下决心,舍亿元“税源”,保百万人口“水源”,在前两年相继关停搬迁126家化工企业基础上,突击两个月,将最后54家化工厂搬迁拆除完毕,成为苏北首家“无化工区”。

如果说,盐都的发展是占据了地处大市区腹地、承载大市区战略辐射的区位优势的话,那还不如说是盐都是在推进自主创新、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快人一拍、抢占先机的结果。

盐都在全市率先设立科技创新引导资金在内的8大类专项资金达5400万元,重点扶持50家成长型规模企业技改扩能和升级改造。国家级海上风电装备研发中心的引建和省级轻工机械质量检测中心的建成,为“盐都创造”搭建了高层次的公共技术平台。引导优秀企业走资本运作之路,“中联电气”在深交所A股中小板成功上市,首开全市本土民营企业上市先河。大冈镇被命名为国家级鞋机制造产业基地,获得“江苏省创新专业镇”称号,并入选上海世博会参展单位;张庄齿轮、尚庄阀门、义丰涂装设备、学富医疗用品开始由小变大、由少变多的集聚,USM鞋机、重安塑料、金火炬钢纤维、金环医用缝合线、六甲高分子纤维等一批特色项目顺利实施。

统计结果表明,全区2009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了2个百分点,但就是这个小小的2个百分点,却标志着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0%。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全区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在2009年里下降4%。一个提高,一个下降,昭示了盐都在由“盐都制造”向“盐都创造”转变的轨迹。

昨日把电变成风,今天把风变成电。创新型经济正引领盐都经济一路奋进,随着一批核心项目的相继建成,风电和电子信息两个百亿级产业在这片沃土上正呼之欲出。

关注民生: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仓廪实而惠民众。盐都殷实的财力使更多的关注民生、增强民生的普惠性有了现实的可能。

潘黄镇村民王新告诉笔者:今年50多岁的他经历了“大跃进”、“文革”和改革开放时代,觉得最近几年是广大农民最得实惠的一段时期,种田不但不交税,还有补贴;他孙子上学不交费;老母亲住院还报销了7万元的医药费;五保户的叔叔则在由政府集中供养,生活得很好。他自己种了8亩地,从当初的几乎不赚钱,到现在是每年净得将近1万元。老王连呼“这真是没想到!”

让“这真是没想到”的不只是像老王这样的农民,在盐都发出这样感叹的还有广大居民、中小企业主等社会各阶层:

———全面启动家电、汽车和摩托车下乡补贴制度,共销售下乡产品19687台(件),累计发放财政补贴资金900余万元。

———去年,盐都对在规定期间购买商品房且符合相关条件的居民给予财政补贴,累计达5000余万元(整个大市区累计1.2亿元左右)。并于3月至5月由政府搭台、开发商配合,举办“相约城南,房产团购”房产交易会,让更多的居民享受到财政购房补贴。

———全面落实减免涉企税收和政策性退税累计近亿元,制定并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园财政贴息及税收奖励措施,共兑现奖励资金1200万元,有效增强了企业应对危机抵御风险的信心和能力。

———盐都在苏北率先实现面向弱势群体的乡镇“爱心超市”全覆盖。所有乡镇(街道)均建起了面向弱势群体的“爱心超市”。全区3900多户低保户、3300多户五保对象和部分残困户通过“爱心超市”领取粮油等生活用品。

正是这些诸多的“真的没想到”,折射出“慈善盐都”、“和谐盐都”的时代内涵,也真正显现出盐都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的决心和实力。

盐都2009年财政预算中用于“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和环保等事关民生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81.8%,新增财力中用于民生的比重高达94.1%。在此背景下,年初确立的16件政府实事工程顺利实施到位;新增投入2340万元,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从100元提高到130元,个人年度最高补偿额达到10万元,继续保持苏北领先位置;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的标准和供养率均超过省、市规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