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7年12月16日
正北楼的钟声
□孙成栋
拾一片银杏树叶,心已酌满金秋。不远处,会有钟声轻轻响起。
多少声音在红尘中陈旧,多少过去的时光叠印成心灵钟声的一记清鸣。崭新的和古老的、属于昨天的和拥抱今天的、晨与昏、短暂与永恒,此刻,只消一步便可跨越。
这穿透岁月、穿透山河、穿透尘埃的钟声,源于我心中永远的图腾之一——正北楼。
正北楼坐落于盐城市初级中学校园内,建于1931年,是一座砖木混合结构的两层楼房,平面呈“凹”字形,上下各10间,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1940年11月,新四军所属的抗大五分校成立于此,刘少奇、陈毅曾在此居住和工作过,并在此召开过华中总指挥部会议。
在抗大五分校的发展进程中,陈毅、刘少奇等新四军领导人高度重视教学工作。“皖南事变”后,为了使学员及时了解事变的真相和党中央、毛主席对于打退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严正立场与斗争策略,陈毅在百忙中特地来分校作形势报告,刘少奇也不止一次地给学员讲党的建设、党员修养。教员冯定、薛暮桥、江岚、吴蔷(吴强)、朱讯、姚耐、陶白等,对马列主义理论研究也都有一定的造诣,他们的日常教学具有较高水平,先后为我党培养了3000多名抗日军政干部。学员们毕业后,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了骨干作用。无论血雨腥风如何频仍,枪林弹雨如何密集,革命形势如何严峻,迷雾阴霾如何浓重,正北楼的钟声永远是其奋勇向前的号角,永远给其源源不断的力量。
作为革命老区的盐阜大地,曾留下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曾发生过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抗大五分校的壮丽风云只是其中之一。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抗大五分校的办学条件十分简陋,学无定所,而且学习时断时续。但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体现出共产党人钢铁般的坚强意志、科学务实的工作作风。只要有一丝可能,哪怕是创造条件,抗大五分校也要矢志不渝地办下去,学员们坚持战斗、学习两不误。抗大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培养军政干部及其他人才所采用的特有模式,为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干部基础和群众基础,可谓功垂千古。那清脆而激越、雄浑而悠远、刚劲而绵长的钟声,永远回响在共产党人的灵魂天地,激荡在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激励着一双双穿越风雨的翅膀,引领着一叶叶跨越急流的风帆,砥砺着一次次继往开来的跋涉。
如今,正北楼已经成为抗大五分校的校史陈列室,由薛暮桥题写室名。陈列室共分三个展厅。序厅内屹立着陈毅的半身塑像,两侧是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张爱萍的题词。第二展厅,介绍了抗大五分校的历史。第三展厅,介绍了抗大总分校及下属四、五、八、九、十分校的历史。
正北楼前的草坪上,刘少奇的半身塑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塑像底座上,刻着刘少奇为抗大五分校的题词:“为正义,为自由,为民族的与社会的解放而战斗到底!”
这如惊涛扑岸、雷霆震天般铿锵的题词,令多少人禁不住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热泪盈眶。正是由于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广大志士仁人,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才使得劳苦大众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不应该忘记历史,都应该饮水思源,永远铭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作为后人,我们应竭尽全力,将以正北楼为代表的每一个革命传统教育载体,保护好、修缮好、利用好,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革命信念、革命情怀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2017年9月,一尊由盐城中学北京校友会捐资精铸的“正北鼎”在盐落成。“鼎”本是“国家重器”,现代社会的鼎则寓意着和平、团结、吉祥、兴旺、发达。在盐阜儿女的心目中,“正北楼”是民族情感所系,是革命根脉所在,是铁军精神所归。而“正北鼎”,正是感恩之鼎,它凝聚着人们对母校、对革命先烈的感恩、感激之情;它是吉祥之鼎,寄托了人们对母校兴旺发达、祖国繁荣富强的美好祝愿;它是胜利之鼎,它的落成将进一步激发盐阜儿女同心同德、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砥砺前行。这一楼一鼎,是拓展,是延伸,是传承,是发扬,是光大,是永生。
钟声又起,在梦中、在血里、在心头、在前方。正北楼,你已成为我生命中永远的风景。那遥远的地平线上,有阳光、希望和春天在等待。让我们唱着歌,穿越所有的坎坷和严寒,去寻找花开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