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7年09月23日
镌刻在记忆里的方言童谣
□刘建芳
这次北京之行参加亲子课程培训,香港的敏尼老师在讲亲子音乐游戏中的节奏感知时,范例是《摇呀摇摇到外婆桥》,现场老师分别扮演家长和孩子,边说儿歌边有节奏做前后拉扯动作。时间在亲切自然的流动中,把人的思绪带进了故乡的原风景!让我们眼前一亮。
这些方言童谣就是我们的童年,随口都能说出几条来。而如今的孩子在幼儿教育中,使用童谣的频率是比较高的,童谣是在儿童中流行的歌谣,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用方言童谣对孩子进行教学,我们真是没有尝试过,不是不会,而是思维认知的固封和现代教育的缺失。
现场的活动引发各地老师的浓厚兴趣,敏尼老师试着问道:“用朗朗上口的家乡童谣,谁再来玩这样的游戏?”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下面的这则盐都童谣——“牵莫拐,捺多奈,捺哈面来带舅奶,舅奶不在噶带舅妈,舅妈嚒裤子,扒兔子皮做裤子。”在我家乡童谣的节奏中,大家的互动更是异常兴奋,因为听不懂的方言感到好玩,却又说得如此押韵上口又感到好听。课结束后,在和敏尼老师交流中,她建议在我们的亲子课堂,就可以用上这些方言童谣,也建议家长和祖辈参加亲子活动,可以挖掘他们的资源。
记得蒙台梭利说过:“教育真正需要预备的是自觉性的学习,要培养一个能帮助生命发展的教师,不能只停留在知识性的学习,它必须包括品行的训练与精神的预备。”幼儿的教育,在给他们开拓知识的同时,文化的传承更不能丢。而现在又有多少孩子还能流利的说方言?还有多少孩子能听懂方言?学校进门标语“进校门请讲普通话”,如果有说方言的孩子,还会受到耻笑,在家庭中家长只与孩子讲普通话,更别谈教孩子说传统的方言童谣了。
其实大家都知道,记住每一首方言童谣,在潜移默化中把根留住,把希望放飞。方言童谣更能够分辨出更小范围的群体语言特点和规律,对研究各地的语言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效果。如今我们的教育也有矫枉过正的东西,据了解,我们已经有不少大城市和地域开始拯救方言的行动,听说上海某知名幼儿园入园条件之一就是会说上海话,还会在日常课程里安排纯方言课堂。
已有行动想必是好事吧!不想那么远了,我细细搜刮起记忆中的方言童谣,真的很有意思……
宝宝睡在摇窝里,大人一边摇一边哼唱:宝宝乖,吃鱼鳃;宝宝彤,吃鱼冻。
两个小伙伴吵架时谁上茅房,就拿谁开心:牙月子亮堂堂,XX去茅缸,茅缸有点滑,跌得屁刮刮。
带有革命教育的童谣:刘胡兰十五岁,参加革命游击队,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鼓励学习的童谣:留级生,剥花生,见到老师不吱声,见到校长头一坑,眼泪淌到脚后跟。
玩游戏的童谣:一五九一五七,七八七九八十一,八五九八五七,八八八九九十一。
炒蚕豆,炒豌豆,炒不起来翻跟头。
到桥呐?么幺尼!到噶(家)呐?么幺尼!……到噶了!(出远门总是徒步,跑累了一个娃娃双手搭另一个娃娃的双肩,低着头,闭着眼,任由前面的娃带着走,走一段再交换,有点自欺欺人认为这样能很快到家)
……
方言童谣是一种血脉传承!更是故乡浓浓的板刻,它有自己的音节和习惯,有无法复制的乡音和民俗,有太多太多的记忆和欢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祖祖辈辈口口相传遗留下来的童谣,如何让孩子们真正的传承下去,这也许不是那么简单教一教就行的,还要有更加长远的规划和方言保护意识与行动才行……把根留住,重视方言就得从孩子抓起。我们的童年是何其的物质匮乏,但回忆起那些童年往事却总是快乐的,一如这些快乐的方言童谣深深镌刻在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