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7年08月10日
温情而敬意诠释历史
——读李敬泽新书《咏而归》
□ 古滕客
在当代文坛,李敬泽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文学评论家。他素以灵动犀利、精微别致的文学评论,为世人高度关注。而在新书《咏而归》中,他从春秋走到今日,从浩大的孔子精神,到鱼、茶、酒,温情而敬意地诠释历史。
李敬泽曾任《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著有《颜色的名字》《纸现场》《致理想读者》《见证一千零一夜》等多部文集,他的评论影响了一批当代年轻作家。这本《咏而归》,收录了李敬泽历年来所写的有关古人古典的短文,长文一概不取,用活泼的语言叙述历史和文化,从知识中见精神,从传统中得智慧。在书中,李敬泽仿佛做了一次春日里的漫游,以春秋先秦为主,穿过《论语》《诗经》《春秋》等经典,兴之所至,迤逦而下,至于现代乡野。他从孔子、庄子等“巨人”开始,引领我们重新走进历史上最了不起的文学时代。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对历史的解释和应答。《咏而归》或许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心中的历史,是一代人的怕与爱。历史,在一位才情横溢的文学批评家眼中,纷纷还原成“人”的故事,人性尽情勃发与袒露,人性的强悍与弱点同样暴露无遗。从形形色色的历史纪事里,他探讨人类的道德底线,考量自由的限度,也看到鲁迅所说的历史“吃人”的本质。他要努力探究,在没有宗教依托处,那些支撑人类精神的动力来源。从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头的“两千年的孤独,三千丈的白发”里,他看到了英雄的孤独和力量;从长期奉行的历史悖论里,他更是无畏地为知识和知识分子正名。
李敬泽的很多眼光来自于中国古代典籍,它们在李敬泽身上养成类似一种气的东西,能使他穿越很多当时非常复杂的文化现象,能够面对一个作家的精神困境。他在关心问题兴趣所在,把目光投向了中国文化,或者中国精神发展史上。他所认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或者说关键时刻,就是我们文明的关键时刻,如同苏格拉底和耶稣的临难,孔子在穷厄的考验下使他的文明实现精神的升华。从此,我们就知道,除了升官发财、打仗、娶小老婆、耍心眼之外,人还有失败、穷困和软弱所不能侵蚀的精神尊严。
李敬泽涉猎广阔,其文妙趣横生,诙谐幽默,既深得文化传统之趣味,又切中当下时代之极痒处。他笔下文字灵动活泼,处处透着轻巧,篇篇留点回味。如《孟先生的选择题》这样的文章,轻言慢语几句大实话,透着大巧若拙的机智,就戳破了孟轲老先生这位大喷子:什一制在道德上再崇高,究竟又怎样实行呢?这样风致迷人的文字,经得起阅读者挑剔的目光,或给人豁然开朗、如沐清风的欣喜;或令人忍俊不禁,会心一笑。而文字背后的寥廓意境,则实非寻常人可至,让人回味无穷。
为什么将书名定为《咏而归》呢?李敬泽解释说,这源自《论语》中一段著名的记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人们可从中领略到古人在精神上真正的风采和风姿,以及活泼、自由的风貌。这亦是李敬泽所欣赏和向往的。在《咏而归》里,他想要与我们分享的是,从春秋时代到明清,一直到现在,从孔子、孟子到佛经、饮酒等等,阅读经典也是一个“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过程,不只是正襟危坐,更可以像古人一样,轻松、快乐、自由。
读完全书,感觉这应是李敬泽一次比较愉快的写作经历,御风而飞,几千年的歌吟复沓过后,终于在一袭生命华美旗袍上捻出骚子。几千年的文人墨客也都像屈原的门徒,骚情、骚动、骚乱与风骚,薪火相传的才情气质终归涂抹不掉。此刻,我们从古人的选择和决断中,从他们对生命丰沛润泽的领会中,学习安顿自己,找到一个归处,从古人之志中,读出我们今天的志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