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7年08月10日
出只致富一家 归则带富一方
——记郭猛镇国胜家庭农场场主潘国胜
本报记者 祁亚男
眼下正是葡萄采摘的旺季。日前,记者来到郭猛镇国胜家庭农场,采访种植大户潘国胜。在杨侍农业生态园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田园风光,一排排钢架大棚整齐划一地排列着。一路上,记者不时看到迎面走来的村民,他们背着满箩葡萄有说有笑,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走进大棚内,记者见到葡萄架上悬挂着一串串套袋的成熟葡萄。潘国胜正忙碌着,一会儿收拾箩筐,一会儿将修整过的葡萄装入箩中。
攀谈中得知,潘国胜是盐城本地人,今年47岁。十多年前,他一直在上海大市区搞豆制品加工,产品供应50多个农贸市场,生意十分红火。既然在上海已拥有一家豆制品生产加工企业,为何还要返乡创业?面对记者的疑问,潘国胜笑了笑说:“在外打拼近20年,虽说创业小有成就,但人到中年,心总被一缕恋家的思绪牵动着。”
2012年的夏天,回乡探亲的潘国胜在朋友的带领下,来到杨侍村游玩,亲眼看到杨侍美丽的生态环境和旅游景点的火爆人气。诧异之余,潘国胜不禁动起了心思:“家乡发展得这么快,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盐城人,我是该回来做点事情了。”
因此,他向妻子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准备返乡创办家庭农场。当时,他妻子想不通,在上海大都市干得好好的,生意又是旱涝保收,为什么非要回家乡从头开始?可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选择回乡创业。
2013年,潘国胜带着200多万元资金,返乡流转了200亩土地,种起了蔬菜。然而,既不是农业科班出身,又不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的潘国胜所种植的传统农作物,在当地并没有竞争力,忙活半年后,竟然亏损了几十万元。亲朋好友劝他放弃,但骨子里不愿服输的潘国胜却选择了坚持。
经历挫折后,潘国胜决定从农业技术学起,多次拜访省农科院的专家,从教科书和努力实践中步步摸索。在农业技术专家的指导下,他选择了葡萄和草莓种植项目,形成“夏摘葡萄、冬采草莓”的经营模式,并借助当地旅游优势,开辟了游客采摘和批发两条销售渠道。敢于创新的潘国胜,还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草莓,并获得成功,无土栽培的草莓在市场上的价格比普通草莓高出3倍多。
潘国胜还热心帮助每位前来取经的人。在他看来,让更多的人学会新技术,种植新品种,更有利于形成集群效应,为今后的品牌推广打下坚实基础。“干着自己喜欢的事业,还能解决周边一部分村民创业就业问题,我浑身都充满了干劲。”潘国胜说。
现在,潘国胜的家庭农场面积已扩大到1000亩,并带动了周边10多家种植户的发展。潘国胜在带动周边种植户共同致富的同时,还常年吸纳20多个当地劳动力到他的家庭农场做工,每人每年收入3到5万元不等。现在正处于葡萄采摘的高峰期,国胜家庭农场每天采摘葡萄500多公斤,市场价每公斤能达到12至15元。
尽管潘国胜回乡创业成果丰硕,但他关不满足于现状。经过市场考察,他打算今年再种植一些火龙果和有机蔬菜,并准备采用集约化育苗新技术,大胆填补当地现代农业优质苗种培育的空白。
“出只致富一家,归则带富一方。外面的世界虽精彩,但我的根在盐都。能为家乡做点贡献,我深感欣慰,也说明我当初的选择没有错。” 望着身后充满生机的农场,潘国胜满面春风。潘国胜告诉记者,一人富,不算富,只有带动家乡的村民们一起致富,我们才算真的进入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