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7年06月10日
探究纵湖文脉传承 献计旅游文化发展
“纵湖文脉”及里下河地区民俗风情座谈会发言(摘登)
【编者按】6月3日,由盐城大纵湖湿地旅游度假经济区管委会、区文学艺术联合会共同举办的“纵湖文脉”及里下河地区民俗风情座谈会在大纵湖旅游度假区举行。市、区13位学者、作家与大纵湖旅游度假区和区文联的负责同志欢聚一堂,就如何进一步发掘景区文化,积极探索大纵湖文脉,将盐都民俗风情深度融入景区发展,进行座谈交流,积极为景区建设建言献策。本刊特将参会学者、作家的发言辑录如下,以飨读者。
激活纵湖文化基因
贺寿光(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当代,旅游业正在成为我们的支柱产业,而旅游文化就是旅游产业的支柱精神。旅游离不开文化,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的,没有文化底蕴的景区是不成熟的景区。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之所在。
大纵湖景区经过多年的文化积淀和研发推广,文化已经引领旅游项目的发展,旅游正在植根于文化之中。游客借助文化与自然景观对话,借助文化与人文景观交流;景区借助文化将抽象的东西具象化,从而使游客获得需要的体验与阅历,借助文化实现旅游产品开发的经济价值,靠文化的力量推动旅游的发展。无论是东晋古城、宋氏宗祠,还是复古商业街和新添的临湖楼阁,都是文化引领开发的旅游产品。本人认为,大纵湖仍需进一步激活尚在尘封之中或没有挖掘到位的文化基因。
文化是旅游业创名牌、提高竞争力的法宝。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是一种高级而复杂的需求。旅游企业若不能满足旅游者对精神文化的需要,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我们对纵湖文脉的索隐、猜想和求证,正是期望这些文脉成为大纵湖旅游文化的唯一,在竞争中减少可比性,形成相对垄断的地位和强有力的竞争力,创出自我特色和名牌效应。因为,名牌是旅游业竞争中的一种无形力量,更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将历史记忆融入景区
邵玉田(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大纵湖,温顺而婉约。她坐落于纯净美丽的苏北里下河地区的自然生态中,摈弃了城市喧嚣,平添了更多的宁静和美好。
多年来,地方党委、政府做足了“水的文章”,将大纵湖景区打造成为AAAA级景区。“芦荡迷宫”曾被上海基尼斯总部确认为“世界之最”。尤其是亮相央视《新闻联播》之后,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成为人们旅游休闲度假的最佳选择之一。
最近,大纵湖景区又投资建设了具有当地文化特性的“东晋古城”。“东晋古城”建设,按照“保护自然生态,彰显文化特性,科学适度开发,提升景区形象”的原则,以“水”为魂,将古城划为九个小岛,岛上有楼台亭阁、家院街巷,岛与岛用二十四桥相连,形态各异,自成一格。既有水网纵横的蕴意,又融入先民文化历史的蕴涵。
九岛的总体布局,有“一河三街五区”。这样的设计,已从传统建筑本体的认识,上升到对所在环境和文化的再认识、再思考。凭借古城这个载体,将“王祥卧冰求鲤”等“孝文化”、“宋氏宗祠”烟火一家风和宋曹、陈琳、朱升、万云鹏等众多历史人物陈列其中,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创造。
随着“东晋古城”的建成和开放,相信来大纵湖旅游的每一位游客,都能聆听到穿越千年的感人故事,增强对“纵湖文脉”的了解,进而加深对纵湖美景的向往。
纵湖文脉源远流长
夏丹(盐城市盐都区教育局原党委书记):大纵湖是盐城西乡的璀璨明珠,也是盐南重要的水系肇始,同时还是文脉流长的天然墨池。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脉之端。逐水而居铸村庄,灵水蕴智积大成。早在秦汉之际,大纵湖一带便有炊烟袅起,有庄户人家,还衍生了较早的文字授教,造就出江北地区少有的文学巨匠。“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便是大纵湖畔北宋庄的名士。袁绍兵败归附曹操后,陈琳成为曹操的谋士和文友。陈琳效仿屈原诗风,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叙事长诗《饮马长城窟行》是汉乐府诗赋的代表作。陈琳还是最早的散文写手之一,文风豪放,笔力雄健。曹操深爱陈琳才华,对其作品常常视为不可增减一字。
其后的千年长河中,大纵湖畔还产生或迁来许多文人骚客和名家。诸如朱元璋的高参谋士朱升,明末清初的书法大家宋曹和“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等,他们都具有高深的诗赋文学成就,而且有着广泛深远的国域影响。
大纵湖流域星光灿烂的文人墨客和源远流长的文脉资源,不仅是盐城西乡的古今骄傲,也是苏北乃至全国的文脉宝藏。着眼于未来的大纵湖,不啻要开发流光溢彩的旅游景点,而且要讲好文脉故事,努力使大纵湖走出盐城、走出苏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像西湖、太湖一样名闻遐迩,拥有名至实归的经济和文化效应。
纵湖文脉:结构、源流与流域整合
孙曙(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作家、评论家):“纵湖文脉”的提出,固然是“东晋古城”建设的现实需求,但也是“文化自信”背景下本土文化得到重视的体现,更是多年来大家守护本土文化的善果。“纵湖文脉”题中之义,就是理清文化的历史脉络和积存。
文化结构。我们整理文脉,要沿着两条路:一方面是民间文化,乡村集镇民俗、民间故事、民间戏剧曲艺、农艺等集成,如门弹词、沈拱山传说等。另一方面是整理相关的家族、名流的书面文化。
阈限。纵湖文脉,是一个地域文化、流域文化。以大纵湖为中心,重新整合上下游。这就要有以我为主的意识,将周遭的文化资源整合进来。大纵湖诞生的传说就不是区域性的,而是连着中堡庄的。从古到今,其上游的李春芳、郑板桥、毕飞宇、庞余亮,下游的“二乔”、曹文轩、李有干,都应该整合进来。
源流。源流是因果,是关系。通过研究,才能真正理清盐城文化的结构性特点。盐城水远海旷,每到朝代鼎革往往聚人出人,比如朱升、宋曹等。
旅游开发。“东晋城”有民间传说为证,考古证据不足。大纵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推动纵湖旅游从观光旅游到休闲度假旅游的转型,是适应我国旅游发展的新形势的。“东晋城”的建设,应该完成“文化植入”。建议在“古建”中能扎扎实实地留下一两座文化建筑。
进士万云鹏与大纵湖
王洪武(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我是大纵湖人。上世纪六十年代,我曾在报刊上发表过一篇题为《大纵湖叙略》的散文。在此后的不少文稿中,我也“用”过有关大纵湖历史人物的素材。
关于进士万云鹏,在我写《古墓情思》那篇文章以前,好像还没有人提及。因此,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挖掘,算得上是对家乡史料的一个补缺吧。万云鹏虽是沙沟人,但沙沟在历史上曾隶属于盐城。还听一些老人说,万云鹏恐怕就出生在盐城龙冈镇西沿河边上的万家庄。我父亲前半辈就在沙沟,他常常说起万云鹏的故事。万云鹏96岁那年逝世,他的棺木就葬在大纵湖的杨格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从盐城学校回家,听说万云鹏的墓被挖出来了。尽管时距370多年,但柩内的尸体仍鲜活一般。“原以为万布政使是个大官,棺内肯定有值钱的金银财宝,哪知找遍全棺全身,除了有成匹的白布,其它什么也没有。”亲目所睹的乡亲们都为这位真正的一代清官而赞叹不已。现如今,我的父辈差不多已经故去了,就连我们这一辈也老了。倘若把这段史料给忘了,就可惜了。万云鹏当官清正廉洁,为民做了许多好事实事。我想,如果能在大纵湖旅游区适当推介万云鹏,这对缅怀先辈、激励后人、增加地方人文气息和知名度、美誉度,无疑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简说大纵湖风物文化
邹凤岭(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海外文摘》签约作家):大纵湖的文脉与风物密切相关,好的景区一定有好的风物。风物是特有的文化景物,具有排它性和不可比性。在“文史盐城”征文大赛中,我将大纵湖风物与历史文化名人陈琳相粘连,创作的《大纵湖的睡莲》因此获奖。
一个景区的风物文化是提升景区文化内涵的重要方面,它能展示景区的历史悠久和文化源远流长。挖掘和利用好大纵湖的风物文化,就可以用现有景物为基点,以景物寻故事。再依据大纵湖精彩的民间故事,开发相应的新景点。对现有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点,依照风物与传说相粘连的精神,可整理典故和故事。对已有的故事,进行再提炼、再升华,使之与景物相匹配,源于景物,高于景物。将已形成的故事等风物文化,运用景区文化长廊、碑文等形式,展示于景点的相应位置。配以文字介绍、导游讲解,让游客了解景区风物文化,增加游玩情趣。
挖掘、完善、升华大纵湖风物文化,需要广辟渠道,发挥人们美好无限的想象力,广泛征集传说故事,并丰富故事内容,创新传播载体,将人物故事附着于风物之上。同时,要防止风物文化流失,注意维护与民间传说相应的历史地域场景的原真性。在适度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坚持保护文化创意,落实关键措施,实现挖掘、利用与保护并行,促进文化与旅游的共同发展。
对“大纵湖区域”人文底蕴的梳理及思考
许正和(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自古以来,大纵湖区域人才辈出,人杰地灵,就是一块突出的“人才高地”、一片有着聚集效应的“文化凹地”。对相应的历史人物,我们探索“纵湖文脉”,应该将眼光向大纵湖的外围再拓展一点,因而让我们的视野再开阔一点。采用“大纵湖区域”这么一个“容器”来“收纳”,我认为是适宜的。
1993年版的《盐城县志》,已将臧洪、陈容、陈琳、万云鹏、宋曹等收入,无疑具有权威性。我仅补充,臧旻为臧洪之父,亦当列入。基于多方面的考量,认定臧洪等人的乡籍为大纵湖区域,是站得住脚的。
我们不必太在意大纵湖区域文化的“上挂”问题,隶属于谁,未必就重要,但我们更应该在做大做强自身上下功夫。可考虑,以“名人廊”、“雕塑群”等集中展示大纵湖区域的历史名人。另外,建议对现有的“七子岛”景点进行调整。
东晋古城的宋氏宗祠,当以大纵湖区域宋姓一脉的直系先祖为供奉对象。对宋璟、宋庠等,只宜定位于广义的“宋氏名人”。亦可添加古代宋氏其他名人,如宋玉、宋之问、宋祁(宋庠弟)、宋慈、宋濂等,还可搜集《宋氏族规》以及宋姓人物的诗、文、书、画作品实物或复制品用于展出。此外,我非常赞同在东晋古城内建设文庙、书院、碑林等一系列文化设施的构想。
融入西乡风情元素 增强景区文化厚重
陶根阳《(盐都日报》执行副总编、市作家协会会员、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做大一个文化标识。提起大纵湖,人们就会想到宗堡救母的传说。这个传说只属于大纵湖,也是对东晋古城由来的最有力的诠释。如果在景区建一座宗堡救母的雕像,或是以宗堡救母、王祥卧冰为代表的孝亲文化的主题群雕,大纵湖景区的旅游文化就会拥有自己的标识,就能让游客更直观、更具体、更形象地了解大纵湖的前世今生。
做活一篇亲水文章。大纵湖景区的灵性就在于水。近水、亲水、乐水,是游客争相观赏大纵湖的主要目的。如果能在外湖开辟一个水域,增设渔业互动项目,让游客观看原生态捕鱼场景,探访渔舟唱晚的壮观,或让游客租一条渔船、选几样工具参与其中,定能让游客流连忘返。当然,亲水文章不只是捕鱼这一页,还可以有与水荡人往昔生活息息相关的其他篇章。
做美一座民俗展馆。利用大纵湖这块宝地,借东晋古城一隅,建一座盐城西乡民俗风情展览馆,采用实物陈列和现代化手段,再现各时期西乡的农耕文化、田园风光、生活家具、生产工具以及民间风俗。引入北龙港剪纸、楼王莲湘、大冈老虎鞋等非遗民间传统项目的技艺展示以及义丰龙舞、秦南狮舞和盐城淮剧的表演,让国内外游客走进“纵湖文脉”,了解里下河地区的民俗风情,感受美丽大纵湖地域文化的厚重,让人们难忘大纵湖,常来大纵湖。
陈琳是我同村人
刘庆宝(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三国名士“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是我的同村人。
我的老家叫东沙沟。两千多年前,东沙沟百十户人家,被十字型巷道划分成四角,陈姓分居在东北、西北和西南三个角,称为东沙沟“三角陈”。东北陈的人崇尚读书,通情达理,彬彬有礼,学养有素。陈琳就是东北陈里飞出的“金凤凰”。
听村里老人说,东北陈家谱里就有关于陈琳家史的记载。
《盐城县志》记载:陈琳,字孔璋,射阳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为“建安七子”之一。擅于书檄,更善诗文。初为汉末大将军何进主簿,后随袁绍伐董卓,并掌管书记。袁绍令他作《为袁绍檄豫州文》,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曹操卧床览之冷汗直冒,头痛顿愈。官渡之战后,曹操问受绑的陈琳:“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陈琳道:“矢在弦上,不可不发。”各为其主耳,回答得入情入理。曹操逐赦之留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病逝,葬于古射阳湖畔射阳村(东沙沟)老家。明万历年间,盐城县知事杨瑞云有祭墓诗文。
陈琳是大纵湖文化的精华部分,大纵湖景区有陈琳墓,墓名由赵朴初书写,还有毛泽东主席亲笔书写的《过陈琳墓》等,这是十分宝贵的历史文化,也是大纵湖景区的名人文化品牌。
家的味道
林黛(盐城市网络作协理事、区作家协会理事):西乡美食,可谓源远流长,有滋有味,美不胜收!颇具代表性的“八大碗”,为世人称道。西乡家常菜滋养了一方人,也造就了众多人杰。由土菜嬗变为美食,这说明西乡的食物已被人们认可。
盐都地方菜集日月之精华,聚天地之灵气,从早先的维持温饱,到当下成为美食文化的代表。无论是在富丽堂皇的食肆酒楼,还是在小桥流水的乡野村庄,它都无可争议地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家常菜……盐城人爱上盐都地方菜,就是爱上自己的家园。有了家的味道,走到哪都不会忘了家!
所以,西乡美食在让人们饱了口福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美食文化。因为食美,才使游子有了不尽的乡愁;因为美食,才使游客对盐都刮目相看。民以食为天,西乡美食无论如何都应该成为盐都文脉重要的一支。
既然西乡美食已成为一种文化,首先就要在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地着力推介,形成特色门店,助力全域旅游的内涵提升;其次要保持和放大品牌效应,做大做强品牌,原汁原味,吸引人气。人们对一个地方的美食赞不绝口,就会口口相传,这就是美食带来的文脉。
文脉不能丢,文脉要传承。我们这辈人要承上启下,让后人回归到自家的餐桌上来,使做饭成为一种乐趣。以良好的家风熏陶他们不忘初心,不忘传统,一代胜似一代!
大纵湖饮食文化的只言片语
胥加山(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杂志签约作家):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农家乐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乡镇跟风似地赶趟,大搞乡村旅游,结果不是千篇一律,就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重要的一条,是这些地方把本该属于自己的独有的文化底蕴和饮食文化忽略了。
在盐城西乡,最具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当属大纵湖。因为景区的开发建设者们不忘初心,记住乡愁,始终秉承以湖为载体,视水为灵魂,挖掘大纵湖文化,创新大纵湖美食,赢得了中外游客的一致好评。
谈到大纵湖的饮食文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八大碗”已演绎成大纵湖美食文化的名片,可西乡民间的一些饮食文化却没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如西乡早年间典型的早茶“茨菇小圆子果子蛋茶”“接晌泡焦屑”“炒米果子茶”“夜炖子烧的杂烩菜泡饭”等,正渐渐远离人们的味蕾;“脂油泡菜饭”“苋菜菇”“虎头鲨炖蛋”“蒸咸菜烧肉”……也渐渐退出了人们的餐桌;孩提时充满童趣和解馋的拔茅针、吃桑树枣子、采荸荠、掏野蜜等民间寻味活动,正从人们的记忆中模糊。若是大纵湖的建设者借助本有自然胜地,开发一些富有时代情感的民间美食,我相信,不但会赢得西乡人味蕾飞扬,同时也能让中外游客乐于融入这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文化中,并得以广泛传播。
景区文化应体现精神特质
顾仁洋(江苏散文学会会员、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做好大纵湖景区开发和建设,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突出区域文化的精神特质。
盐城西乡水土丰饶,区域形态独特,历史悠久,孕育了西乡人“乐水、善孝、崇文”的特质,成为区域文化中重要的一脉。让西乡的精神特质体现在景区文化中,应该做好水的文章,讲好善孝故事,传承先贤文化。“乐水”,是西乡人的印记,更是渗透在血液里的特征。西乡是水的泽国家园,湖河众多。水有灵动、细腻、浪漫、包容和开放的特性,是西乡人心灵安顿的家园。所以,景区可以大做特做水文章。
百善孝为先。善孝文化在西乡俯首即拾。在大纵湖,大孝子宗堡子驮妈妈逃命、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纵湖的善孝文化顺流而下,清初著名书法家、北宋庄人宋曹就曾为龙冈写过碑文《白燕赞》,赞颂龙冈人王忱因哀母而死,白燕感念王忱孝母之心而死于王家庭院的事迹。因此,大纵湖景区可以放大善孝文化,以此温暖游客心灵。
先贤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盐城西乡人杰地灵,人文荟萃。陈琳、万云鹏、宋曹、胡乔木、胡公石……这些先贤在历史的瞬间无不熠熠生辉。通过挖掘先贤文化,抢救和整理当地文化留存,就能放大旅游效应,体现精神特质,让西乡文化的文脉如同清澈的湖水一样,愈加清晰、明朗、流长。
传承历史文脉 建设美丽家乡
戴永瑞(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大纵湖为过水型湖泊,有进水河道和出水河道。对于大纵湖的形成,至今有两种说法,一个是泻湖说,另一个是沉湖说,我更愿意相信后一种说法。因为,她恬淡秀美,给人以内秀的感觉,具有包容性、开放性,更有不断向前的进取意识。她赋予了大纵湖人的智慧探索精神,也赋予了大纵湖人的灵动进取的气质。
大纵湖历史文脉绵长。我们不仅要继续挖掘,还要进一步梳理。从建安时期的陈琳,到以后的宋曹、郑夑、高岑……他们或从大纵湖走出,或流连过大纵湖,或将大纵湖作为灵魂栖息地……他们对大纵湖情有独钟,也留下了许多赞美大纵湖的诗文。因为,大纵湖能让每个人都找到精神还乡的感觉。
对大纵湖相关人文历史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是我们当下应该急需要做的事情。我最近写的《陈琳之屈》,是在史料基础上进行反思,力求还原历史真相。建安时期的陈琳,三易其主,其人品受到后人诟病,但从其诗文中可以窥见其内心世界,也能看出他的忧国忧民、建功立业的思想。陈琳之屈,让我们看到了一颗忧国忧民之心。当然,对大纵湖历史人物的重新认识,需要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既要尊重历史事实,也要探索历史人物心理、个人命运、生活环境等方面。做这样的工作,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