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6年11月24日

淮剧声声伴我行(下)

□ 徐建东

我在盐城市淮剧团工作20年,脚踩芬芳梨园的这片热土,倾情演绎自己的淮剧梦想。我这20年,可以用一段唱词来概括:“苦中有我意味不尽的甜,甜中有我永远追求的梦!”

这20年,我有幸工作在一个奋进的集体里。这20年,我在陈明、蒋宏贵、朱桂香、邵秀华、王书龙、张正余、周立新等多位编、导、演、曲、奏艺术家的言传身教下,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淮剧艺术的营养,全身心投入到练功、排练与演出之中,虚心向前辈们学习,执着追求淮剧艺术。尽管市场经济掀起了一浪又一浪大潮,但我从没迷茫,从未彷徨,甘守清贫,乐守淮剧,怀揣一颗火热的心,在成长、成型向成熟跨越的征程上踽踽而行。

“戏比天大”,这是老师们经常教育我的一句话。为观众奉献自己的一切,这是一名淮剧演员应该具备的素养。然而面对抉择,我也有异常艰难的时刻。

2002年2月,母亲和姐姐在家夜以继日地为我准备婚礼,而我却在外地演出,直到婚礼当天,我才从剧团演出当地赶回家接“新娘子”。新婚第三天,团里就来电让我赶过去演出。搁下电话的刹那间,我头脑里一片空白。1996年6月,我父亲年仅48岁突发脑溢血不幸去世后,我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平时我经常在外演出,本想好好地利用婚期与家人团聚团聚,没想到这个电话来得这么快。爷爷、奶奶闻讯后,踉踉跄跄地找到我问这问那;母亲和姐姐更是舍不得我离开,泪水在她们眼眶里打转。妻子一言不发,无可奈何地倚在门边,两眼紧紧地盯着我。但我深知,戏比天大啊!自古以来,唱戏人就难以做到忠孝两全!那天,我与家人挥手告别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岁月在指尖间飞逝,年华在追求中流淌。为了不让家人和同事失望,即使在外地演出,我都是每天早早起床,在舞台上轻轻地穿高方、走台步、甩口面、跑圆场。遇逢清明节,我身在他乡无法为父亲填坟扫墓,只能等晚场演出结束夜深人静之时,一人跪在地上,遥望家乡方向,祭奠父亲在天之灵……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从小戏《卖花曲》中崭露头角,到《菜籽花开》中扮演“陈大记者”,20年来,我先后扮演过老农民、老首长、二姨娘,也演过舅爹爹、贪污犯、商贸部长等角色,先后跟随剧团,五次进京献演,多次辗转于沪、宁、安徽、苏州等地参加重大演出,见证了剧团获得文化部“文华奖”、中宣部 “五个一工程”奖、江苏首届文华大奖、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和王书龙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等重要奖项,剧团两度获得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团30名同志评上副高以上职称。自己在组织和领导的培养下,也获得了不少奖项……

这些年来,有几位好友劝过我,让我不要把最值钱的青春浪费在一个赚不到钱的地方。当我向他们讲述淮剧界的故事、演员生活中的乐趣后,他们反而认为我是精神上的富者。每当我的老乡、同学和朋友们在电视或报纸上看到我的身影与文字时,都会当即发来祝贺或点赞的信息,给了我积极向上的力量。

有一晚,我陪区文广新局和淮剧团的领导去往盐城高等师范学校,观摩我团30名小学员练晚功。我从这群孩子们的身上,看到了我们当年的影子。归来途中,我开车赶往剧团办公室,行驶在霓虹灯下,蓦然想起这样一段淮剧唱段:“本来地上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看准的路大胆的走,管它是甜还是苦,管它是甜还是苦……”